当前位置: 首页 >> 科院故事 >> 正文

庆祝建校80周年专题(一)一生只搞小麦高产一件事

——记bat365官网离退休教授杨永光

2019年08月31日 16:44  (点击次数:

编前语:从百泉湖畔到牧野大地,从延安自然科学院到河南科技学院,80年来,一代代科院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用心血与汗水,助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与成就。科院故事专栏特开辟庆祝建校80周年专题,在科院一代代师生的奋斗故事中感受学校80年来的辉煌历程。

杨永光,男,1933年12月出生,河南卫辉人,中共党员,教授,1988年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小麦栽培教学研究工作。曾任校科研处处长,兼任全国北方小麦栽培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协作组副组长,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委员等。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支农扶贫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战线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和河南省首批优秀专家等。共同主持的《河南小麦不同生态区划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南省特等奖。1997年10月退休。退休后,仍受聘为河南省旱地开发技术专家组组长。

选择学农 为了吃饱饭

电影《一九四二》真实反映了河南省饥荒年代的生活窘境。电影里面“妇女们在一块儿剥榆树皮,把榆树皮剥下以后,洗一洗,然后在锅里煮了吃”的镜头,对杨永光来说印象深刻,因为这也是他饥荒年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杨永光永远记得,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蝗虫漫天飞过,庄稼、树、草等所有东西全部都吃光了,自己只能和哥哥下河捞河草,然后剥点榆树皮搭配着煮了吃。听说上农业院校不用交学费还管饱饭,正在师范学校上学的杨永光毅然决然地去参加了入学考试。

1950年3月,杨永光和80多人一起兴高采烈地上学了。虽然条件艰苦,在露天院子上课,以麦秸地铺为床,但是有玉米面糊、有红薯、有窝头,能吃饱,自己已经很满足了。

农村出身的杨永光,刚开始对农业技术一窍不通,在宣传农业技术时也只会照着念,但是觉得老师上课讲授的病虫害防治,可以让老百姓知道怎样为庄稼治病,非常有用有意义,这让他逐渐了解了农业技术的内涵,并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认真学习 立志为农服务

1951年,平原省成立了农学院,在辉县选址(也就是百泉农专的前身)。杨永光和同学们非常高兴,一路上背着行李唱着歌,从吃过早饭一直到下午三点多,终于走到了新校区。虽然有了新教室,但是环境依然艰苦,杨永光和同学们上午上课,下午打扫卫生、搬砖修路。尽管如此,但是杨永光和同学们是非常知足和兴奋的,因为在这里,他们开始接受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开始认识很多很多著名的农业教育专家:全世界著名的玉米螟专家相里矩、作物栽培专家杜豁然、棉花纤维主讲教师冯泽芳,等等。

条件艰苦,但是同学们对学习乐此不疲。杨永光清晰记得,搞棉花生产试验,有两亩地,每天下午、晚上加班翻地,翻完后,用耙子耙平,然后自己种上,观察了解棉花是咋开花的,咋结铃的,蕾铃怎么脱落的。大家昼夜值班,一个小时看一次,在棉花地里用玉米杆搭个篷,在里面钻着,没有手电筒,就是提一个马灯。

努力工作 党叫干啥就干啥

1952年毕业留校后,杨永光分配在学校实习农场当技术员,领着工人们种植棉花、水稻。与陕州棉校合并后,杨永光接到任务,去新乡接该校师生。没有汽车,只有自行车。还不会骑车的杨永光就边学边骑,一直骑到新乡,然后租一辆卡车,给学生们拉行李,再组织学生排队步行到学校,晚上九点多钟才走到学校。

50年代粮食产量低,老百姓吃不饱饭,所以怎么解决河南省的吃饭问题是个大事。当时小麦收成全看“老天爷”,最多亩产一百斤,老百姓经常说“种了麦去要饭,一年就和麦见一面”。杨永光就在学校安排下去学习作物栽培,并在老师指导下搞了一块小麦高产试验田。他还记得小麦科研的时候,在商丘遇到一个小孩儿在家门口哭着吃饭,喝的是红薯面汤,手里拿着一截红薯。

孩儿咋不吃馍嘞?

没有馍。

吃过白馍没有?

吃过。

啥时候吃?

有病的时候俺妈才叫吃白馍。

这样的对话对杨永光触动很大,自己身上的汗毛眼都起来了。他想,自己是搞小麦栽培的,做小麦高产研究的,弄了半天了老百姓还是吃不上白馍,,所以他就立志一定要把小麦产量搞上去。

当时河南小麦协作组(小麦高稳低协作组)组织开会,因为资历浅排不上队,但是一心想把小麦产量搞上去的杨永光还是找到这个会务组,说不用管吃管喝管住,就只想听听专家讲课。“厚着脸皮”拱进会场后,杨永光还争取到了发言机会,把自己收集到的小麦栽培数据进行了汇报。就这样,自己“挤”进了小麦协作组,可以和专家们一起做实验搞研究了。经过大家的努力,直到1984终于解决了河南省8000万人不再吃红薯的问题,吃上白馍、捞面条了。

寄语后辈 不忘艰苦求学

在杨永光看来,年轻的时候学会吃苦,是一生的财富,也是人的一个品格。吃苦,包括生活上的苦,学习上的苦,工作上的苦,这都需要锻炼。杨永光认为,学习中的苦是很难克服的。一是不懂的东西要学习,二是没有资料还得钻研,三很多新东西得从头再学。即使是个博士,但也只是个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不通过苦学是不行的。要勇于学习,要刻苦去学习,甚至于要创新性的学习,创新性的工作,这样才能为党做点事,为人民做点事。

(本文由经济与管理学院“口述科院”材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