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新乡市第37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在市平原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召开,bat365官网生命科技学院在新乡市2021年市长教育质量奖评选中荣获新“名学校(学院)质量奖”。
绵延延安红色血脉
在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的血脉里,蕴含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的红色基因。作为学校最早成立的二级学院之一,生命科技学院渊源于1939年建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生物系。
从当年百泉湖畔,太行脚下到如今的牧野大地,大学城中。一路走来,生命科技学院的发展进程中,铭刻着平原农学院农学系、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科(系)、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等历史。2001年,原农学系与新建生物工程系组建,正式宣告生命科技学院的诞生。
如今,学院已经发展壮大为集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5个本科专业为一体的重点学院。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河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学院现有作物学、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农艺与种业、学科教学论(生物)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作物学学科为河南省首批特色学科,生物学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学院建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新乡)、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棉麦分子生态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杂交小麦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12个。与美国东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合作共建“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乌克兰苏梅农业大学共建“河南省植物遗传改良与智慧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
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数十载积淀,生命科技学院愈来愈显示出厚积薄发的澎湃动力。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及省部级以上项目9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63项,2013年,学校主持培育的“矮抗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嘉奖,成为全省高校的骄傲。
创新培养科技人才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的使命是要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着力建设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人才的核心在于坚守教学地位不动摇。近年来,学院重视人才引进,突出团队建设,加大教学基本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新业态、新形势,是学院一直在思考、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学院统筹规划,结合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发展新兴生物技术类专业,开展新农科、新工科建设,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业技术融入到专业内容中,提高专业的现代化水平。通过更新设备、建立基地、打造金课、强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充实了专业内涵。学院农学专业获批河南省2020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专业获批河南省2019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建校内实习基地、中试车间6个,校外实习基地12个;生物化学和啤酒酿造仿真操作平台获河南省2021年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四双工程"、“双岗实习-职教师资双技能培养”、“构建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教学载体培养创新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软件虚拟-模型仿真-中试实训虚实结合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农科人才培养”等新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3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均多次报道了学院教改实践和成果。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56人,有博士学位教师83人。多年来,学院大力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了“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教师企业社会实践行动”、“教师学历提升计划”等项目,重视教师团队建设、学术带头人培养、人才项目建设、教学能力提升、科研方向凝练、服务能力提高等工作,成效明显。茹振钢教授获2020年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先进工作者(2015)、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6)、全国模范教师(2001)等荣誉称号,欧行奇教授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陈士林教授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省级B类人才、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省级人才荣誉25人;拥有1个农业部和3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
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培育了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每年,学院为社会输送农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达500余名,他们中许多已成为农业、科技、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骨干力量。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上手快,岗位适应期短”,用人单位这样评价生命科技学院的毕业生。五年来,该院学生主持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项,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20项;学生考研率平均35%,就业率为85%,其中留新乡工作的毕业生占13.3%。大批毕业生根植中原,扎根基层,默默奉献,诠释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
校友录上星光熠熠。学院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科院院长张新友研究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高级农艺师,“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奖”获得者安学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建超为代表的优秀校友。
潜心科研成果斐然
高校是国家科技工作的主力军之一,科研是强校之本,发展助推器。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生命科技学院以科学研究为抓手,着力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和项目建设,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聚焦农业和生物科学关键技术领域,加大科研创新力度,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保障学院高质量内涵建设,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麦浪滚滚,棉田似海,仿佛在讲述关于生命和收获的故事。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科技发展是学院的科研动力。紧紧围绕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与生物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需求,学院以小麦、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为特色,在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规律和作物重要性状遗传规律研究,创新育种新技术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集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体系,挖掘高产、优质、抗逆等农作物优良基因、揭示基因的分子机制,创制作物新种质,BNS型杂交小麦培育、微生物工程菌构建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近五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获省级科研项目78项、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23项;授权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院获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和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409篇,其中SCI收录115篇。出版著作、教材27部。
重视科研,踏实科研,带来了效益巨大的成果转化。近五年,学院选育、推广小麦、玉米、棉花、甘薯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6个,其中国审品种4个。其中,“百”家军更是一路高歌,突飞猛进。继2013年“百农矮抗58”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培育的“百农207 ”小麦品种连续三年成为河南省第一大品种,累计种植超1亿亩;新培育的“百农4199”小麦品种2020年种植面积超1000万亩, 成为河南第二大小麦品种;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培育的“百棉1号”等棉花品种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示范种植,并建设“中国河南省-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培育的“百玉5875”等5个新玉米品种正在黄淮流域推广种植。杂交小麦育种研究也取得新突破,示范种植亩产达898公斤。
据统计,学院五年来培育的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25亿亩,新增粮食45亿斤、皮棉2.4亿斤,新增经济效益76.6亿元。累计品种转化直接经济效益7100万元,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第47位、河南省成果转化直接效益第一名。
同心协作共促发展
校地合作、校产融合是促进学院、地方(企业)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学院于2007年与30多家企业成立了校企联合理事会,始终秉持“多方参与、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办学方针,探索机制创新途径,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构建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校企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学类、生物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将校企合作融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高效的学以致用。学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完成2009年、2013年、2017年、2021年4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对专业培养目标、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科学谋划,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院与公司、农场、合作社等企业紧密结合,建立教研合一、学做合一、校企合一的教研基地,目前与华兰生物、百威啤酒、九圣禾种业、金蕾种苗等多家驻新乡规模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教科实习基地。“3+1”卓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生产一线得到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协同开展成果的研究、示范、推广是校企合作的兴奋点,也是农学类专业和生物学科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几年来,学院采取企业订单式育种、合作建设研究平台、企业中试孵化、校企校地校所协同创新、教师企业服务等多种形式加大校产融合步伐,促进产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的研究优势,企业利用自身的推广优势,极大加快农业科技、生物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最大程度地发挥新成果的增产、增效作用,相互弥补,共同发展,服务生产,贡献社会。近五年来,与企业合作累计转化作物新品种15个,专利5项,制定地方性标准6项。
“生命科技学院的毕业生质量有保障。”通过与多家种子公司、生物类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学院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专项培训,然后邀请公司派出专家授课,再到企业进行实地操作,提高了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的针对性,满足了企业的需求,缩短了学生“就业适应期”,效果良好。学院与华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华兰班”,学院生物类专业每年选拔30名学生,在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订单式培训实习,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机会。目前,学校仅在华兰一家公司就业学生约150人。
助农惠农服务基层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号角吹遍中华大地,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结对帮扶”重大决策部署,诠释高校的社会责任感,生命科技学院在不懈努力着。
在乡村,在企业,在农田,在牧场,他们撸起袖口,挽起裤腿,与农民同吃同住,将科技落地传播。学院的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承担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科普传播等项目,外派科技特派员35人,下乡技术服务200余人次,培训农民4000余人,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将科研专长转化为技术服务,为政府解忧、为企业解难、为农民解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行动。
通过精准扶贫,科技助农,学院完成商水、沈丘和封丘等地扶贫任务。“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团” “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团” “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团”获省优秀特派员服务团,12名老师获得省优秀特派员。小麦团队被评为2018和2019年度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服务团。
今年的洪涝灾害始终牵动着学院师生的心,他们全力以赴为生产自救,家园重建无私奉献。除了积极参与制订了学校《洪涝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实用手册》,学院还组织教师为灾后生产自救提供建议和指导。玉米团队、食用菌团队、中药材团队到田间地头,用学院教师的经验为村民生产自救提出建议。
以生命的名义,以科技的力量,万物生长,生生不息。那是豪情满怀的誓言,那是初心不改的承诺。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内涵建设,注重特色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腾飞提供人才支撑和科院智慧。